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稳步增长 金融创新持续赋能科
进一步完善服务机制
今年以来,科创型中小微企业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持续加大自主研发技术资金投入,扩大生产经营的同时也承受着较大的流动性资金压力,加之企业已无可授信担保的抵押物。银行业金融机构充分发挥综合金融服务能力,创新运用企业拥有的专利权办理质押贷款,更好地支持初创型科技企业发展。
同时,银保监会积极引导银行机构主动拓展新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银保监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多地派出机构会同相关部门建立植物新品种权评估体系和植物新品种权质押风险防控体系,指导银行创新种业领域知识产权专项信贷产品。为服务好“专精特新”小微企业,部分银行机构进行精细化、个性化创新,专门设计集专利评估、融资、技术转让、交易处置于一体的产品,协助中小微企业提升研发、融资、技术交易等环节的效益。
从防范金融风险的角度看,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一旦出现违约,金融机构很难处置科创型中小微企业的质押物。对此,专家建议应从源头把控风险。比如,对出质人及质物进行深入调查,定期分析借款人经营情况,对可能产生风险的不利情形要及时采取措施。同时,联合有关部门加强对知识产权押品提供专项服务,探索知识产权质物处置、流转的有效途径。
在银行业金融机构实践中,建设银行通过构建“科创评价”系统,完善知识产权评估有效机制。所谓“科创评价”,即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遵循信贷管理规律前提下,围绕科技企业知识产权这一核心创新要素,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以一系列量化指标评估企业持续创新能力。建设银行信贷管理部“科创评价”团队负责人表示,“科创评价”改变了以财务评价为主的传统模式,把企业的科技水平转化为银行授信的“入场券”,运用大数据、智能决策、数据可视化等技术手段自动生成评估结果,将“一锤子”买卖变为“一揽子”服务。按照科技企业在成长期、成熟期风险各不相同的特点,为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企业提供撮合、投行、信贷、结算等“一揽子”金融服务。
此外,商业银行在开展知识产权融资过程中,可以探索与保险公司、融资担保公司开展合作,构建风险分担、风险补偿机制。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向楠表示,通过保险机制发挥成本费用保障、基本质量认证的作用,能助力维护研发主体市场地位,促进研发投入和成果转化。
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核心,充分发挥头雁效应,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方面积极作为。今年上半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当年累放贷款587.24亿元,同比增长64.43%;当年累放贷款户数5981户,同比增长60.91%,整体来看,实现了业务发展的量质双升。
近年来,我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稳步增长。银保监会有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22年6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余额1246.37亿元。2017年初至2022年6月末,累计发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达3723.64亿元。
近年来,银保监会多措并举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办好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通过优化内部考核标准、落实尽职免责、差异化利率定价和专营机构设置等措施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开展。部分金融机构通过建立外部评估机构库、创新内部评估方式等手段,加强综合评估能力建设,一定程度提升了自身对知识产权价值和作用的识别能力。
“知产”转化为“资产”
董希淼建议,下一步,应加快培育知识产权第三方评估机构,培养知识产权评估人才,提高知识产权识别和评估的专业性、公信力;推动建立健全企业、金融、政府各方责任共担和损失分担机制,进一步加大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政策支持力度。 (经济日报记者 王宝会)
例如,光大银行南宁分行近日向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广西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发放500万元以专利权作为新型质押物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让“知产”加快转化为“资产”。“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是光大银行专为拥有知识产权的重科技、轻资产类高新技术企业提供的信贷服务,所得贷款用于企业自身专利项目产业化、技术改造和升级及日常流动资金周转等生产经营,创新的抵质押担保方式能有效支持科创型企业融资。”光大银行南宁分行普惠金融部总经理苏颜表示。
传统银行信贷离不开资产抵押担保,而科创型中小微企业自身普遍存在轻资产、缺担保、抵押物少的现状,时常难以获得银行机构抵押贷款。在实践中,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依然面临着“二难”困境。
文章来源:《新闻知识》 网址: http://www.xinwenzhishi.cn/zonghexinwen/2022/0831/746.html